跳动的心脏
在毛乌素沙漠南缘,驻守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像沙窝窝里的沙柳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牢牢守护着一颗日夜不停地管道“心脏”,正是因为这颗持续不停跳动的“心脏”,才能为下游三省两市一区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光与热。
压缩机是油气管道系统中为天然气提供动能的唯一来源,是当之无愧的管道“心脏”。它强劲有力的跳动,维系着能源输送的大动脉。早期,压缩机都是进口机组,压缩机维保核心技术也长期被国外厂商及第三方专业团队垄断。这意味着,一旦这颗“心脏”出现故障,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等待外方来维修,不仅维修费用高得惊人,而且抢修速度也难以保障。
积蓄成长力量,突破“卡脖子”难题
面对这类“卡脖子”问题,大家明白,若要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就必须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当公司吹响向压缩机自主维保进军的号角时,作业区员工发扬沙柳品格,一头扎进了这场充满挑战与未知的攻坚战中。不断摸索前行,用时5年,探索出了一条自主维保之路。
为了实现压缩机自主维保,2018年8月,榆林作业区利用外委单位机组保养的契机,组织12名专业人员跟着一起干、一起学,制定了《压缩机组维护保养能力提升学习计划》,并在维保过程中录制关键工序的维保视频。这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程参与,为作业区自主维保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19年1月,作业区正式开始了自主维保之路,编制了《压缩机组自主维保方案》,检查及保养128件维保常用工具,对历年维保中易损耗的128项物料进行了盘点,反复推演机组维保的步骤,确保维保工作圆满完成。
突破重重阻碍,实现从“0”到“1”的突破
2019年3月21日,维保团队肩负着巨大的压力与期望,以二线DY405机组初保踏上了压缩机组自主维保的艰难征程。这是一次从“0”到“1”的挑战。
“我们必须对各部件的每一个紧固螺栓都进行编号,一个小小螺栓的安装错误就有可能会影响到压缩机组的维保质量,更可能会影响到压缩机整体使用寿命甚至输气生产安全。”这是具有多年经验的老党员邬建国在榆林站首次开展压缩机自主维保时的谆谆叮嘱。
“快来帮忙,这地方太窄了,联轴器根本没法安装上去。”现场出现的实际难题难倒了大家。由于技术的封锁,机组维保所需要的专用工具也不是很全,邬建国不断查阅资料,对机组维保的专业工具发起攻关,通过研究,自制出第一个压缩机专用维保工具——压缩机维修组合变形工具。尝到甜头的邬建国,带领着团队不断研发自主维保工具,目前已发明维保工具48项,使维保效率整体提升38%。
扎根在沙窝窝里,向着更高峰翻越
有了从0到1的突破,这支压缩机组维保队越战越勇,不断前行。2022年5月9日,榆林作业区拉开了三线罗罗机组5万小时自主大修的序幕。这次机组大修需要将压缩机组的每个零部件进行拆解检修,若能圆满完成机组大修工作,意味着今后机组的各类维保作业都能够自主完成。
为了翻越更高峰,维修人员紧盯着每道工序,记录下关键数据,确保每个零部件怎么拆下来就怎么装回去。同时,安排专人检查确定组件回装情况,确保每一道法兰、每一个探头全部安装到位,严把作业质量关。
大修是锤炼铁军的最佳练兵场,通过“以干代练、边干边学”的方式,青年员工们的技术水平都得到了快速提升。历时1个多月,随着大修的圆满完成,这支队伍完全掌握了两种机型6种不同类型的所有自主维保工作,做到了机组维保不出作业区的目标,将能源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的手里。
压缩机组自主维保之路,不仅是一条降本增效之路,更是一条培养人才之路。自2019年推行自主维保以来,已完成了57多台次的自主维保工作,一次启机成功率高达100%,节约维保费用约1300万,形成成果25项,发表论文9篇,这一串串数字,是他们用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换来的。这些成果的取得就像毛乌素沙漠中的一排排沙柳一样,为管网心脏培养着一批批的守护者。
他们像毛乌素沙漠中的沙柳,没有伟岸的身躯,没有绚烂的花朵,却以最顽强的姿态扎根荒漠;他们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没有耀眼的光芒,没有华丽的外表,却以最执着的坚守紧固在岗位;他们像守护国脉的钢铁卫士,没有惊天的壮举,没有豪迈的誓言,却以最无畏的担当守护着这颗永不停息的管道“心脏”。(蒋晋 刘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