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企业快讯

重建中国人的睡眠基因——李启芳教授的中西治疗革命

清晨的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楼已人潮涌动,睡眠医学科诊室前,患者们或闭目养神,或低声交谈。这里是全国首创“减停安眠药”特色诊疗的睡眠中心,而突破失眠治疗难题的,正是睡眠医学科中心主任李启芳教授——一位兼具西医临床经验与中医智慧的医学博士。  

城市化下的睡眠危机  

“过去在农村,天黑后只能早睡,而现在城市的灯光、手机屏幕的蓝光,都在欺骗我们的大脑。”面对《申度探访》栏目组镜头,李启芳用一段生动对话揭开失眠成因。他将现代社会的失眠困境归结为四大因素:城市化进程打乱昼夜节律、高强度工作引发心理压力、人造光源干扰褪黑素分泌,以及电子产品过度使用导致的神经持续亢奋。  

一位就诊的女患者印证了这一观点。她曾因长期服用五六粒氯硝安定而头晕乏力,如今在李启芳团队的认知行为疗法和中西医调理下,睡眠恢复了正常。“我们像给汽车踩刹车一样,逐步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李启芳解释道。通过调整患者作息,从晚上十一点半至早上五点半的固定睡眠窗口,中药调理气血等,团队已帮助许多患者成功减停安眠药。  

麻醉技术与中医智慧的碰撞

最令李启芳难忘的案例来自宁波。一位服用四种安眠药长达数十年的患者,在住院七天后慢慢停药。“我们制定严格的睡眠限制计划,第四天开始加入神经阻滞治疗。”他回忆道。这项源自研究经历的创新技术,通过局部阻断交感神经兴奋,避免传统镇静药物对全身系统的影响。作为中国睡眠研究会麻醉与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李启芳将麻醉学原理与中医“扶正祛邪”理念深度融合,开发出“认知行为治疗+神经阻滞+中西医调理”的三联疗法。2024年,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进一步探索神经阻滞技术在顽固性失眠中的应用,临床转化成果显著。


临床中点燃学术火种

在现代医疗中,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日益受到重视,尤其在治疗顽固性失眠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失眠作为一种常见而棘手的问题,往往使患者长期依赖安眠药,而这种依赖性会引发一系列的副作用。然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既可以帮助避免药物依赖,又能有效地改善失眠症状,为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希望。李启芳教授及其团队在这方面的实践和研究,在治疗失眠疾病的道路上开创了崭新的篇章。

在《拜拜失眠君》这部广受好评的李启芳教授著作中,他系统阐述了“中西医融合麻醉睡眠疗法”。该疗法以生活方式医学为指导,采用“心理+物理+药物”三维干预:心理层面,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打破失眠焦虑循环;物理层面,运用针灸调节默认模式网络异常激活;药物层面,创新性使用神经阻滞技术替代传统安眠药。临床数据显示,该体系有效率达80%以上,且能同步改善焦虑、抑郁等共病。    

针对《申度探访》提及的青少年失眠群体激增的现象,李启芳显得忧心忡忡。“凌晨两点刷短视频、写作业到深夜、缺乏运动……这些都在摧毁孩子的睡眠本能。”他建议家长和学校应保证体育课时长,“学业教育和体能锻炼同样重要,身心平衡才能自然入睡”。  在李启芳医生看来,青少年失眠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我们需要教会下一代与压力共处,而不是依赖药物”。  

跨界医者的破壁之路

李启芳的医学探索始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7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专注研究慢性疼痛与神经调控技术,为后续失眠治疗创新埋下伏笔。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他先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14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同时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教委自然科学基金,2012年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深厚的学术背景使他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现代麻醉学与传统医学之间,创造出独特的治疗体系。

长明灯下的传承

作为博士生导师,李启芳的诊室不仅是治病之所,更是科研教学的实践场。

暮色中的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睡眠中心的灯光依然明亮。在这里,现代科技与古老智慧交织,专业精神与人文关怀共鸣。从实验室到诊疗室,李启芳始终践行着“用西医方法解中医难题,以中医智慧补西医短板”的理念。 正如他在新书中所写:“治愈失眠不仅是技术,更是对生命规律的敬畏。”李启芳主任医师这盏不灭的医学明灯,正以中西医融合之光,为无数人照亮重返梦乡之路。(文/李露野)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